王老师在日本访学期间,还与一些学者结下深厚的学术友谊。1995年至1996年,曾任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学贯东西的川本皓嗣先生,成为王老师在东京大学访学期间的指导教授;1999年至2006年,王老师任教于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与“令和”年号的提出者中西进教授互为良师益友;他还与加藤周一、梅原猛、松浦友久等日本著名学者有着学术上的友好交流往来。
王老师治学勤奋刻苦,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很多选题都颇具开创性和奠基意义,他的代表专著有《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佛典·志怪·物语》《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亚洲汉文学》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多次获奖。此外,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汉文学古写本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汉文古写本整理与研究”。值得关注的是,王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的研究成果,被收入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受到学界高度认可。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王老师治学以“勤奋”为先。举一例就可窥见。生活中,我们对日本流行的“暴走族”一词应该不陌生,“暴走”原意是爆发式的奔跑,是日本社会对骑摩托车青少年的称呼,王老师也称自己是“暴走族”,但他的“暴走”是每天通勤一个多小时全靠走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海外访学的中国学者生活普遍不富裕,有的甚至是相当“困苦”,王老师每天坚持“暴走”,是为了省下一笔交通费用,用来支付高昂的文献复印费,他想将珍贵的古籍资料尽可能多复印一些带回国内进行学术研究。如此,在中日比较文学领域,才能做到“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而王老师从日本带回来的这些珍贵资料,对改革开放后比较文学领域的中日文学比较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治学先“自树”。王老师凭靠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学识素养,一方面能够对中国问题做到“知己”,深入体察日本文学及其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能够对日本问题做到“知彼”,从而避免了自说自话式的研究,得到了日本学界的充分肯定和尊重。这样的治学态度对中国文学的域外传播、古籍整理及文学史研究不无裨益,还有助于拓宽思维空间,树立开放的研究心态,推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
治学更要“树人”。作为国内中日比较文学学科的领军人物,王老师研究视野开阔,有责任有担当。在常年与日本学者的交往中,王老师意识到学术需要传承,对格外重视师承流派、沉淀深厚、做派繁复、多变多样的日本中国学界来说,中国学者的惊鸿一瞥远远不够,需要的是原始察终,辨源析流,叩同问异——进而双方能平等地展开卓有成效的学术对话。在大家都以为学术成绩斐然的王老师,会一直留在日本的时候,他却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返回国内。秉承“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王老师至今仍坚守在天津师范大学这片教书育人的热土上,先后培养了博士生15人、硕士生20余人。王老师对学生们的要求是:日语的“听”“说”“读”“写”和汉语的“听”“说”“读”“写”这八门功课须样样精通,才能对两国学界“知己、知彼”,而且不是一般的“知”,是深知熟稔,进而做到与日本学者对话无障碍。严师出高徒,王老师的学生毕业后大都活跃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第一线,很多博士毕业生也早已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内日本学研究界的新兴力量。

王老师多年来怀着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将学术由书斋和象牙塔推广至大众。他积极推动天津师大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研究方向的学者,赴日本相关文化机构访问,促进两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他在天津师大创立了“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汉文写本工作坊”等研究机构,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为各学业层次的学生创造接触学术前沿的机会。王老师的朋友遍及社会各阶层,各类文化团体甚至影视剧组都会登门拜访,向他咨询日本文学或文化中的相关问题。王老师的著述文章里,很少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字里行间洋溢着亲切与风趣。他的《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带我们进入文字相近但语言不同的古代日本;《梅红樱粉——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让读者“穿越”至日本明治、大正时代,体会日本近代作家的中国文化情结;《日本中国学述闻》讲述了多位当代日本学者的真实故事。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随王老师的文字穿越时空,踏入异乡。“孤诣独往,而不孤芳自赏;学归大众,决不哗众取宠”,这正是王老师学术抱负和学术基准的真实写照。
多年的研究治学生涯里,王老师扎根于考证朴学,立足于实事求是、力避空疏的“中国风骨”和融会贯通、跨越文化的“国际视野”,彰显出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为国内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扩大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展示中国气派的学术形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王老师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学术成果。古稀之年的王老师依然坚守在学术研究第一线,这份坚毅深深感染着学生们和学界同仁。我辈当以王老师为榜样,在治学研究的道路上秉持初心、追求卓越。
(作者徐川系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
——————————————
学人小传

多年的研究治学生涯里,王老师扎根于考证朴学,立足于实事求是、力避空疏的“中国风骨”和融会贯通、跨越文化的“国际视野”,彰显出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为国内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扩大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展示中国气派的学术形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王老师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学术成果。古稀之年的王老师依然坚守在学术研究第一线,这份坚毅深深感染着学生们和学界同仁。我辈当以王老师为榜样,在治学研究的道路上秉持初心、追求卓越。
(作者徐川系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
——————————————
学人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