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一”是初心,“第一”是起步,“第一”是探索,“第一”是基石。正是因为有了众多的第一次、第一个、第一届、第一位……天津师范大学才成就今日之气象。回望往昔,那些校史上的“第一”有的已经模糊,有的显得简陋……但没有那些“第一”,我们就不是现在的“天津师大人”。这徐徐展开的“师大第一”是一篇没有结尾的大文章。前辈们的开拓,使我们拥有了今天的荣光。未来的“师大第一”会续写下什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1979年4月27日,经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李继之同志出任天津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和党委的工作。
李继之,男,1910年生于河北省蠡县。早年投身革命,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保定育德中学求学时,任地下党支部书记。不久因一支部委员身份暴露,不得已失学归乡,做了小学教师工作。1930年他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其间除学习教育专业课程外,尤好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同时思考中国发展的前途和未来的出路。大学期间,他曾因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而被北平警方抓捕,解往南京,因无确凿证据而被释放。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到邢台中等师范学校和内蒙古归绥师范学校任教。这期间他凭借深厚的文、史、哲功底和教育理念的修养讲授八门课程,其中包括心理学、伦理学等。李继之同志自保定失学后至抗战前曾多次寻找党的关系,均未能如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继之同志回到家乡加入了当地的抗日革命武装,曾任团政治主任。不久编入八路军冀中军区吕正操部,并先后担任了军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冀中军区后发展为晋察冀军区,李继之同志任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其间他组建了冀中抗日子弟中学,为抗日培养后备人才。
1949年建国以后,李继之同志担任了河北省军区副政委。1952年转业至河北省,至1958年先后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同时兼任河北省天津师院(现河北师范大学)副院长、院长,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5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文教部部长。
李继之同志钟情教育实践,敢于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1959年,他针对教育部废止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四门课程而改为一些领导人的讲话汇编的决定,直言“这岂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针对康生取消体育操场,改为种地的指示,质问“劳动岂能代替体育?”1959年在反右倾运动中,李继之同志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处分。他被定为犯有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党内外职务,调往天津东亚毛纺厂任副厂长。1962年李继之同志调入天津师范学院任副院长。
粉碎“四人帮”以后,李继之同志的平反问题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1979年河北省委作出了“1959年对李继之同志的批判和处理是错误的,省委撤消对李继之同志的处理决定”,李继之同志的错案彻底平反。1978年秋,李继之同志开始主持天津师范学院的工作。1979年4月被天津市委任命为天津师院党委书记、院长。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天津师范学院发展方向的新定位是在以李继之同志为党委书记的新一届党委领导下制订的。李继之同志于古稀之年主持校务,立思路、建专业、兴学科、抓科研、促教学、揽人才,以改革精神成就学校振兴,以开放作风奠定大学之基!
李继之同志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主张。当他主持天津师范学院工作后,他的这些思想主张便付诸制订和推广师院发展规划的实践。实践表明,他的教育主张和办学理念的确推动了天津师范大学的创新发展,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总结,值得珍惜的教育思想。李继之同志的教育思想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最具特色:
首先是关于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的本质既是上层建筑,也是生产力。李继之同志从教育的含义、功能、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教育“是涉及到人类各个生活领域、各个方面的综合概念”。教育是上层建筑,这就意味着它一定要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是生产力,这就意味着国家“要把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投资对待”,要保住教育的一定经费,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功能——传递生产力。这与将教育视为赚钱的事业风马牛不相及。
其次是关于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十要”。李继之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了一篇约4万字的长文《从实践中探索教育的一般规律》。这篇文章是他对自己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新中国教育实践的理论性论述。文章高度概括了十条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即:
学校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结构要适应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学制要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发展;
发展学校教育要建立宏大的师资队伍;
学校教育要以教学为中心;
学校教育工作要讲求方法;
学校教育要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办好学校教育要有好的行政管理;
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要借重于科学研究;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十条规律,所论颇广,所议颇深,论皆有据,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再次是关于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突破老框框,创立新思路。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高等师范正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师范教育需要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培养师资要走开放的路子》等十余篇文章,提出许多具体的改革主张。他每言师范必论改革,以致有人误认为他要取消师范教育。李继之同志明确地和大家申明:“我不是师范教育取消论者,而是师范教育改革论者。”他的改革主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突破师范教育的老框框,改变“师范性”的内涵与外延。“面向中学”曾经是高等师范学校多年以来的业务指导思想:为中学培养师资;与中学课程对口置系;学生实践活动都要与中学联系等等。李继之同志认为“面向中学”有它的必要性,但不能绝对化——高师不能搞成大中学。他指出“要高师完全跟着中学的后面走,除了中学需要的东西外一点别的事也不能做,那必然要影响高师本身的提高,影响高师的科技水平,影响高师对时代的适应性,最后也影响中学师资的质量和中学教育的素质。”高师要贯彻党中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更新“师范性”的内涵和外延。李继之同志提出了将培养专才的路线改变为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主张,即依然以培养师资为第一目标,同时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为第二目标。根据这样一种新的思维,李继之继而又提出了改变课程设置结构等多项主张。他主张要改变课程设置结构,改变原来的只偏重基础课、必修课,忽略选修课、提高课的局面,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扩大办学规模,不仅要招收本科生,还要招研究生、专科生、代培生、外国留学生;主张充实专业设计,扩大专业领域,增设非师范性专业;主张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育经济实体。他的这些主张的实践表明,不仅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为国家培养了多方面需要的人才,而且对师范生毕业后的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强调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他特别强调“高等师范的科学研究,首先要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但是一个高等学府,人才设备都比较集中,各方面潜力很大,只将科研目标局限在为教育教学服务上是不够的,还要扩而大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整个的四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与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否背离了呢?他进一步指出“科研成果出的多、出的好,不仅会提高高师在上述方面的社会效能,也有助于培养人才之任务高质量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这正是高等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所在。
李继之同志在其他教育一般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以及基础教育研究方面亦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主张、办学理念呈现了如下几个特征:真理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宽泛性,它是研究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前瞻性,它的许多主张被后来的教育实践所验证;亲切性,它实事求是、素朴无华的表述最能打动人、教育人。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形势的发展要求地处直辖市的天津师院必须加速发展,具体来说:
1.天津市在四化建设中需要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干部,而我市的高等学校结构不够完整,不甚配套。特别是自己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干部的培养上有许多缺门,单独建立一所综合大学,条件既不允许,也没有那么大量的需要。如将天津师范学院改为师范大学,使它的培养对象适当放宽一些,除了以培养中学师资为重点外,兼顾培养其他方面人才的任务,就可以解决问题。
2.天津市的中学教育已经有较大发展,但是在现有中学教师中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符合要求的占相对少数,这对于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当务之急是给中学补充高质量的教师,尤其是高质量的高中教师。同时,由于四化建设的需要,中等教育的结构在不断改变,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日益发展,从而加速培养和提高中等专业教育的师资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使师资的概念增加了新的内容。单纯以培养普通中学师资为任务的原来的天津师范学院已经同时代的需要发生了不适应。从培养高质量的普通中学教师着眼,从造就多种类型师资的问题考虑,还有从补充天津市需要的其他方面的人才设想,打破原天津师范学院的局限性,把它改名为天津师范大学是适宜的。
3.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和干部,就得在努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同时,发展科学研究工作,活跃学术空气。原天津师范学院是由几所专科性质的学校演变而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科研意识淡薄,跟不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变化,知识结构更新迟缓,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院里虽然集中着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专家教授,但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型的环境中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必须建设新的大学科研环境,引导教师增强科研意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津师范学院改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已具备基本条件:
首先,天津师范学院自1958年建校以来已有24年的历史,虽然是在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教育行政学院、马列主义业余学院和教育局教研室等单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底子薄、条件差,但是经过24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培养出1000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师资队伍由小到大,现已发展到750余人的规模,其中教授、副教授60人(还有一批准备晋升),讲师400余人,两项共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1982年统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在日益壮大,学科带头人相继出现。
第二,系科设置现已发展到9个系、13个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已开设400余门,举凡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教等专业课程均已设立起来,其中有的专业和课程在同类院校中居于先进行列。学校已招收3期研究生,有些学科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科学研究工作,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打下了初步基础。
第三,继教育科学研究所之后,又建立起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理科各系和文科各系一些单位业已建立一批研究室,并已承担了国家下达的几十项科研任务,其中关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激光微型焊接研究、表面化学的研究、国土研究等等,都已经显示了部分成果。
第四,在教学、科研设备方面经过24年的积累,已有一定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采取重点装备的方针,相继建立起了电教中心、分析中心、计算中心等为全校服务的设施,购进了中型电子计算机、核磁共振仪,即将购进四圆衍射仪、离子注入机等供教学、科研用的先进设备。实验室已经建立50个,化学系、物理系的基础实验已基本开齐,中级实验室也能开出一批,地理、生物、心理方面的实验室也正在充实和发展之中;文理各系的学术空气都在发展。近几年来出版专著约400余部,发表论文约300余篇,以请进来、派出去的形式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同时,学校还为教育部举办了全国性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电化教育技术培训班,同国外的学术交流也有了开端。房屋建筑近几年有较大进展,校园面貌正日益改观。与此同时,学校的组织机构比较健全,领导骨干比较整齐,有朴实、苦干、坚持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心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作风。
综上所述,学校的面貌已非24年前建校时的情况所能比拟,学校的内涵和外延,用师范大学的标准和要求衡量,已经基本具备了条件。
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天津师范学院办学档次和办学整体水平,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请国务院教育部同意,天津师院于1982年6月14日正式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李继之同志任天津师范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待续)
合作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档案馆
策划统筹:杨琥
资料搜集:袁胜利、王春蓉
责任编辑:赵瑶
制作编辑:梁馨予
实习编辑:贾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