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一”是初心,“第一”是起步,“第一”是探索,“第一”是基石。正是因为有了众多的第一次、第一个、第一届、第一位……天津师范大学才成就今日之气象。回望往昔,那些校史上的“第一”有的已经模糊,有的显得简陋……但没有那些“第一”,我们就不是现在的“天津师大人”。这徐徐展开的“师大第一”是一篇没有结尾的大文章。前辈们的开拓,使我们拥有了今天的荣光。未来的“师大第一”会续写下什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各类专业人才,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这一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为此,天津师大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党委工作的首位,要求全校教职工都要关心、支持、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党委副书记乔丽娟代表校党委提出:以培养人民教师为基本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作为未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理想和信念,是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的首要素质。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师大党委在工作中创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独特的模式。如学生的思想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相结合;专门的马列课和德育课教育与各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书育人相结合;请德育专家来校讲课、做报告与组织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公益性义务活动相结合;课内的素质教育与课外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中渗透进的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到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见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与到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两种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校培养学生的理论与理性思维能力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国内半脱产脱产培训、进修、教研与送到先进的西方国家参观考察开阔眼界、留学、做访问学者相结合。校党委的这些创新活动是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上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核心,形成“突出专业化方向、加强基地化建设、推进项目化管理、实施课程化设置”的社会实践格局。
1984年暑假,校团委组织全校各系300多名学生,分赴北京、广东、四川、安徽、山东、河北、黑龙江等省的40多个市、县,考察包括企业改革、科学致富、教育改革、青年工作、历史传统等10个内容,返校后提交了117篇考察报告或论文并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1985年8月,校团委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慰问边防战士,回校后组织“战士,我的同龄人”汇报演讲百余场,并举办了“战士,我的同龄人”展览会。
1986年暑假组织全校各系500多名学生分赴燕山、太行山、沂蒙山区进行考察。在4个县、19个乡镇、近百个村座谈52次,走访农户430家,参观革命遗址52处,开设短训班342个,讲座120次,义务授课2000余学时,为500多人进行了普法讲座和咨询,对4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第二课堂辅导,创办了15个广播站,写出调查报告、实践体会千余篇。
社会实践小分队离开山西平顺县实会村时,当地孩子们夹道欢送。
1987年暑假又组织了1400多名学生分赴晋察冀老区的易县、唐县、阜平县、涞水县、涞源县、平顺县、灵丘县等七个县进行社会考察。在晋察冀、太行等革命根据地中的7个县各小分队为当地培训师资500余人;为中小学举办辅导班、补习班150多个,参加听课的达5万人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
这种大范围、大量师生参加的、采用多种内容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时的天津高校中只有师大一校。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一个显著特点是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一个焦点,切身体验给参与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践地教师送给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笔记本及留言。
1985年,学校部分学生赴老山前线采访战士后,《战士,我的同龄人》演讲报告在天津各大高校巡回举办,产生了极大反响。当时参加演讲的学生方卫回忆说:“有一次我们在天大做完报告后,许多同学反映讲得太生动了,纷纷过来找我们签名。当时我觉得不能签,因为真正的主角是前线的战士。于是,我们就把战士的名字和地址签在了同学们的笔记本上。后来,我们从前线战士那了解到,他们收到了许多大学生的信,多数是表达对他们的理解与敬佩之情。一位部队领导满怀感激地说道:‘能让大学生给予我们这样的理解,我们觉得很满足,很欣慰。谢谢你们!’”
1990年组织的家乡教育考察团骑自行车分六路(蓟县宝坻,宁河东丽,西青静海,武清北辰,津南塘汉大,市内六区)赴天津市全域所有国办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并参加了此次活动的一位校领导回忆说,当时条件非常差,吃住都在当地学校,有的非常简陋,但沿途不论刮风下雨,大家都没有退缩,继续在艰苦中前行。
1992年组织“重走三山路”,时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的卞国华老师赴大别山进行实地考察,深有感触地回忆了一次让他终身难忘的经历:那年初到大别山时,他先带着学生到山上给烈士扫墓。大家只是仪式性地照着做,并没有非常特别的情感。下村后,看到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大家都震撼了。破旧的房屋,简陋的家具,单调的一日三餐,落后的生产设备,与大都市简直是天壤之别。可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孩子们求知的渴望,十几岁的孩子便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挣点自己的学费。再次扫墓时,大家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自发在烈士墓前默哀。卞老师说,像这样有真情实感的实践才算是成功的,实践不在形式,而在内涵,好的体验能让同学们得到情感的内化与理性的升华。
为避免只为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受益率,每次实践活动都吸收大批学生参加,校团委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的同时,积极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在出发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如何深入群众、如何调查研究给与培训和技术性指导。因此,社会调查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真诚欢迎和支持,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2008年4月,时任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的乔丽娟老师重返沂蒙山,和在沂蒙山扎根的天津师大1987届校友李玉国(时任蒙阴县副县长)在蒙阴县海龙湾村的电视画面截屏。李玉国,天津市人,1986年参加学校“三山行”暑期社会实践,并萌生了扎根沂蒙、为老区做贡献的想法。1987年毕业后,毅然奔赴沂蒙。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地,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社会实践活动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师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合作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档案馆
图片提供:“三山情”
微信群策划统筹:杨琥
资料搜集:袁胜利、杨丽思
责任编辑:冯文璐
制作编辑:刘中婕
实习编辑:贾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