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访谈 >> 正文
传播相声艺术,弘扬中华文化
2018-12-11 11:57  

(记者:童启鑫)201892日,第二届马季相声论坛在天津师大主校区会议中心大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马季相声艺术与海外传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会长姜昆,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曲艺界、文化评论界、出版界、新闻界知名专家,著名表演艺术家,市文联领导,宝坻区领导,天津师范大学领导,马季艺术研究会理事、会员代表,高校专家,天津市各高校校友总会负责人,嘉宾、新闻媒体、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相关学院领导和师生、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马季相声艺术研习会师生等共400余人出席大会。本届马季相声论坛由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梁福成主持。

我们很荣幸采访到了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马季艺术研究会理事以及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王艳玲。王艳玲教授在马季艺术研究会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主要承担了中国曲协艺术基金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及结项答辩工作,并发表了三篇相关文章:《当下相声艺术的发展瓶颈及对策探究》(《艺术评论》2016年第8期)、《马季与他的相声艺术》(《今晚报》2016年10月28日)、《相声创作的艺术范式与当下的媒介传播—以马季相声为例》(《艺术评论》2017年第8期)。

cai

才才

在学术论坛中,她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了《马季相声海外传播的价值与影响》,使我们受益匪浅。她以《相声有新人》栏目作为开场,借用其中一位台湾女相声演员谈及她师傅对她教诲的十六字箴言“相声小道,尔有大观。进德修业,不辱师门。”俗话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也练不出一张嘴。相声需要十分过硬的基本功,若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多年艰苦的身心磨练,不可能走进相声,也不可能触摸到相声的精髓。她认为,马季相声海外传播的价值是以相声形式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相声的形式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精神层面的文化共识;以相声形式使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时代精神。马季相声海外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姜昆为代表的马家军继续开拓着海外市场。马季相声海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扬,使中国传统曲艺形式在海外发扬光大。

王艳玲教授作为一个从小听相声长大的相声爱好者,对相声这门艺术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她认为相声作为曲艺当中的一种,与京剧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知—情—意作为美学的核心元素,也是相声的表现内涵,即相声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曲艺形式之一,表面上看似“小道”,特别是与其它类型的喜剧样式相比,两个人即便几个人在舞台上的群口表演,也似乎相对简单一些,但要真正实现所谓的“大观”,却绝非易事。

在采访中,王艳玲教授谈到了她对马季先生说过的“相声应该说实话,相声应该是语言的艺术”的看法。她谈到,马季相声是以嬉笑怒骂的语言风格与舞台表演,讴歌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也对现实社会当中的假丑恶现象进行讽刺与鞭挞。马季的相声讽刺力度柔中带刚。比如《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一仆二主》等,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批评是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而以姜昆为代表的马家军,又继承和沿袭了这一传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楼道曲》《着急》《踩脚》等,依然是令人记忆犹新的经典之作。在这个意义上讲,相声艺术行使的正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定向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品格的培育,潜移默化地使人们确立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精神。

最后,王艳玲教授强调,今天的学术论坛令她受益匪浅。尤其新加坡的韩劳达先生的《马季给新加坡相声树立的里程碑》和李增瑞的《马季相声在马来西亚》,这两位作者以其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当时马季相声在海外传播的盛况。其中有一个细节,李增瑞在写到马季先生去世时,有这样简短的文字:此时心痛。吃药。那种对恩师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这里,借用张伯苓副会长在《马季生前与身后》一书当中的话说,“国外演出,马季先生不是头一个,但到海外全面系统传播相声艺术,他是名副其实第一人。”马季相声海外传播的价值与影响是深远的,真正实现了相声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蔚为大观。马季先生生前是相声界的一面旗帜,在他的身后又给中国相声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宝藏,不愧为中国传统曲艺文化一座永远的丰碑。

(编审:王鸽)                        

(摄影:占康敏)

校友会办公室  编辑

2018年12月11日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电话:022-23766785

邮编:300387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关注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