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小雨)三月末,春意渐浓,枝头的桃花开的正绚烂。二十八日,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
相声艺术源远流长,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我的恩师马季先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相声演员,是一位杰出的承上启下的相声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的成立,不仅是对马季先生的最好告慰,也是对中国曲艺事业的积极推动。相信以马季艺术研究会为平台,会不断推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推动曲艺的传承与创新。”姜昆会长在成立大会上如是说。当然,相声的传播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青年演员甚至是在校大学生等每一代相声人的努力。
伴随一生的曲艺之路
“我今年81了,我打8岁上台,我现在还演着呢。”著名曲艺家、表演艺术家赵连甲满是骄傲和幸福地笑着说。赵连甲先生虽然已是鹤发白鬓,却依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很不像一位80岁的老先生。
图为:马季艺术研究会理事们捐植纪念树(正在铲土者为赵连甲)
天津号称曲艺之乡,数年来它培育了无数个有名的相声艺术家。 1950年,赵连甲先生在这里拜师。从此,赵先生与相声结下不解之缘,相声对他的一生有着深刻影响。“时至今日,全国曲艺学校的首位是天津北方曲校,我们曲艺界里的马三立,包括我们团出名的那些演员,侯宝林等人,都是在天津出的名。马季是天津宝坻人,很多曲艺家都跟这里有关系。”赵连甲先生谈到自己和天津与曲艺的关系时,开怀爽朗地笑着,眼眸中流露着自豪的光芒。
赵老先生回忆过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抬起的手有些轻轻的颤抖,声音也更洪亮了,“咱们天津著名演员常宝堃是我们曲艺界领军人物,195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时,在朝鲜光荣牺牲,当时我才十四五岁,因为年轻气盛,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一心要打倒帝国主义为烈士报仇,我就写了血书离开了天津,来到了丹东。”
进而先生又谈到了相声和快书两种艺术形式,“到了朝鲜演出的时候,没有伴奏,我就开始说了山东快书,从52年说到现在就改不回来了。快书和相声有相同的地方,都是比较幽默的喜剧艺术形式,但我们说快书借助了很多相声的包袱技巧,还讲究说书扣字的本质特征。”
(前排左四 赵连甲)
赵连甲先生涉及各类曲艺,曾创作发表400余篇曲艺作品,出版专著有《赵连甲曲艺选》、《赵连甲山东快书选集》及相声专辑《建筑英雄谱》、中长篇评书、鼓书《舍命王传奇》等。2000年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在漫长的人生里,赵连甲先生把70多年的时光奉献给了曲艺事业,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时光荏苒,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留在了他的脸颊和手背上,但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情让他看起来仍然年轻。曲艺之路已成为他一生不悔的约定。
厚积薄发的相声新秀
师从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谦祥,马季的再传弟子李寅飞今天也来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并在成立大会后做了精彩绝伦的相声表演。
图为:李寅飞、叶蓬表演相声
这位身着浅灰色外套,爱笑,并且笑起来眼睛会变成一条缝的青年相声演员,是今天与会最年轻的嘉宾李寅飞。
他历来因为清华博士的高学历备受瞩目,然而并没有以此感到骄傲,真诚谦虚的坦言“表演能力更重要,相声舞台不谈学历。”被问及高学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时,李寅飞微笑着谦逊地回答,“在创作方面会有一些影响,我的作品可能更像论文结构,写作时会先定一个框架,首先有一个总的东西,然后在下面分块来说,今天我要演的《大话古文》这个节目也是按照这个体系来说的。”
图为:李寅飞接受校友新闻采编学生实践基地记者采访
李寅飞对于如何让相声更有趣谈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节奏要快,因为现在整个媒介环境和观众的审美都需要快节奏的节目。然后就是语言要更新,与时俱进,另外创作题材要深入生活去挖掘,然后掌握一些抖包袱的技巧和创作包袱的技巧,尤其是在人物心态的揣摩上要更细腻准确,把人物立住往往是能表演好的重要条件。马季先生总结过20几种组织包袱的手法和技巧,我觉得特别值得学习。”
当被问及现在非常受欢迎的相声演员岳云鹏时,李寅飞笑着回应说两个人在手法、技巧和风格上不太一样。岳云鹏也找到了自己的戏路,表演手法就是人们说的“萌贱萌贱”的,相对来说比较符合以前对相声不太了解的人群的审美习惯。
对于今天马季艺术研究会的成立,李寅飞谈到了对相声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看法,他认为马季先生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学习和贯彻马季先生对于相声的贡献包括他的创作理念。马季先生通过对传统相声的作品和技巧再理解、掌握之后,无形地把它放到自己的作品和表演当中的这个过程,对于当下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非常值得借鉴。“我们今天探讨了很多什么是相声的创新,什么是墨守成规,什么是好的改革或不好的改革,马先生在这方面对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觉得我们把它吃透了,就会在相声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有所启发。”
在成立大会后的相声表演中李寅飞和搭档叶蓬表现得十分出色,笑点和包袱恰到好处,全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
青年演员李寅飞是年轻的一代,相声之路还有很长,“说相声是我的爱好,我觉得我做得还不错,会继续说下去。”李寅飞眼神坚定地说。
大学生的“相声梦”
我校勤学演艺社的五名社员今天代表学校在成立大会上表演首个相声,选择的作品是马季创作的经典作品《五官争功》。表演后,反响热烈,一致好评,并得到了相声大师赵炎和姜昆的点评。
图为:我校勤学演艺社学生表演相声
《五官争功》是马季先生的代表之作,这是一段“磨砖对缝”的作品,结构匀称漂亮,语言严谨生动,难度极高。由于时间的原因,他们把这段严丝合缝的相声删改了很多,“可能是我们能力有限,没能很完整表现出这段相声的精髓,也没有对这段相声有所创新。因此,我们社团将在4月19日三校相声联演之际将这段相声重新加工,演绎一次有“师大风格”的《五官争功》,向已故马季先生致敬。” 勤学演艺社五名社员略带歉意地说。

图为:姜昆教授上台给我校勤学演艺社学生进行相声指点
表演结束后,社员们的眼角眉梢还带着一点尚未平复的激动和喜悦。“其实最开始大家都是爱听相声,因为相声可以给大伙带来欢乐,但是久而久之听着不过瘾了,就开始尝试着说相声。其实说相声的初衷还是自己能玩的开心,时间长了发现写活、改活、对活之中的乐趣要远大于听一段相声,于是就更加喜欢相声了。”
对于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社员们表示很感激,“能有这样一个跟老前辈交流的机会真的很难得,在我们说完这段《五官争功》之后,从赵炎先生对我们的点评中获益良多,尤其赵炎先生过了耳顺之年依然声如洪钟,实在是佩服至极。”
“马季先生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无论讽刺还是歌颂,尺寸拿捏都恰到好处,在排练《五官争功》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马季先生每个动作、每个表情的变化都处理得极其妥当,每一句台词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严谨的安排,实在值得我们学习。”谈到马季先生,几位社员的脸上写着满满的崇拜。马季先生的相声精神也许身处其位的每一位相声表演者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作为天津师范大学唯一的相声社团,支撑起了30多个学生的相声梦,更是让无数学生有了近距离欣赏相声的机会。勤学演艺社为马季艺术研究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适宜的端口,研究会同时也为相声社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在相声艺术绵延不息的发展历程中,老辈艺术家、青年相声演员、大学生这几代人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光和热,为相声的传承与发扬做着最大程度的努力。
春风十里,在经过这里的时候,枝头的一簇簇桃花欣然绽放,仿佛是为了不辜负生命的恩赐。今年是马季先生逝世十周年,有人这样说,只要精神不枯萎,先生就一直在。(摄影 鲍凤云)
校友会办公室
校友新闻采编学生实践基地
2016年5月3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