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漫漫人生路,关键性的节点只有几步。
这里说的“节点”其实就是转折点,通常是指升学、工作、结婚等人生道路上几个供选择的机遇期。选对了往往就万事顺意,一片光明;选错了,或许会路途坎坷,荆棘丛生。其实,这种人生的机遇常常是由时代的推动和社会的转折带来的,是由社会大环境造就的。
我不禁想起四十年前的考研情景。
1976年,“四人帮”倒台,十年动乱宣告结束,中华大地一片欢腾。人们敲锣打鼓奔走相告,单位大摆酒宴歌舞欢庆。继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生事物目不暇接。澎湃的时代,激情的岁月,遂使“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和煦的春风率先吹到教育战线,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广大师生欢欣鼓舞。我所在的学校闻风而动,立即调集精兵强将,成立“高考冲刺班”。经过半年多的卧薪尝胆,78年高考竟获得“满堂彩”,十几个人上榜,还有两人敲开了北大的校门,创造了普通中学的奇迹,在全区引起了轰动。
受激流涌进的时代鼓舞,教师队伍也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挣扎了十余年的“臭老九”们意识到了机遇的降临。年纪尚轻的教师,有的通过高考,重新获得深造机会;有的还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但当时的我并不太介意。一是觉得研究生似乎高不可攀,在一所普通中学已经蹉跎了十几年的流金岁月,学业荒废日久,犹如一架生了锈的机器,重新运转起来又谈何容易!再说,年近不惑,拉家带口,又经历多年“折腾”,早已心灰意冷了。
转机发生在78年暑假,我去南开大学参加高考阅卷,见到了当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考研试题,觉得不像想象得那么难。很快又听说母校天津师院(现改师大)中文系的李厚基、陈玉璞两位老师要带研究生,一下子亢奋起来。因为他们曾是我最崇拜的两位先生,在学期间我们几个古代文学的爱好者就常常去登门求教,两位先生对我的业务情况应该是了解的。当时最流行的励志口号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生能有几次搏”,我何不放手一搏呢?
分析当时的客观形势,考研生源的主体应该是“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这个群体真正有实力的是极少数。“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多已超龄(法定年龄上限38周岁,),如我一样尚且幸运适龄者少之又少。由于生源稀缺,刚刚迈入高校的77级大学生也允许报考,但竞争力未必太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决心下定之后,就开始了几近一年的攻关苦读生活。先到市图书馆借来必要的参考书。再科学地安排好家务。学校两个班的语文课不能不上,先讲比较容易备课的文言文,其它文体文章暂往后放;减少作文次数,将来再补,------总之,要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挤出复习时间。
读书的日子是清苦的,也是美好的。在学校,每有空课时间,我都要到空无一人的书库中面壁静坐,冬季无火苦寒,棉衣皮帽全副武装伏案疾书。回到家里,每天晚饭后都借用附近一个小学校的空教室,读到九点回家,待家人睡下后,再把台灯用个报纸筒遮光,一直读到午夜。夜深人静,窸窸窣窣的翻书声伴随着嘶嘶作响的台灯,心头不禁升起“闲室夜灯人影静,一炉香火四围书”的快感。
节假日更是大好的读书日,更要分秒必争。每逢周日,必去位于解放路上的市图书馆,热水就着干粮,手不释卷竟日端坐;当时,社会上读书已经蔚然成风,偌大的阅览室常常人满为患。有时找不到座位,只好捧书蜷缩在一个角落里,躲避着穿着入时的青年男女投来的奇异目光。整个寒假几乎未歇一天。大年初三,天降瑞雪,读书归来,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上琼花飞舞,大地银装初饰,踏着散珠碎玉,听着鞭炮时鸣,伴着阵阵酒香,神情格外振奋,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就这样的持书苦读,风霜雨露,月夜星辰,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半年下来,体重竟减了10斤,我真切地感受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况味了。
考试时间是79年6月初,考点设在位于七里台的天大小礼堂。每个带有写字板的长椅上安排一名考生,看上去也是黑压压一片,估摸也有二百人。不同专业的考生随机安排,花杂就坐,加上试题包括外语、政治在内都是由招生校自命题,作弊也难。所以监考老师也不必像今天如临大敌一样的紧张,考场秩序井然,氛围融洽。我教过的一个“老初三”学生,下乡后被选调上了大学,也前来应考。师生同场竞技,可谓特殊时期的特殊场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政治和专业课成绩在同专业考生中都名列第一,只是外语不能达标,大煞了风景。我学的是俄语,尽管上学时成绩不错,但阔别了近20 年,早已扔到爪哇国去了。两位导师知道结果后,也都为之惋惜。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命运再次眷顾了我,报考数学专业的一个考生,因俄语考试错发了英语试卷要安排重考,这就给我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搭车”机会。
于是又东奔西走,八方求助,努力争取补考资格。校系主管领导认真征求了导师意见,专门写了申请报告。不久,我就接到了补考外语的通知,真是喜出望外。又经过整整一个暑假的日夜突击,开学前,我和那个报考数学专业的考生两人在八里台教学处办公室补考俄语,由两位老师监考,终于过了关。当我接到“录取通知”那一刻,真有如“范进中举”一样,兴奋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感谢改革开放!我抓住了伟大时代赐予的难得的人生机遇,义无反顾放手一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启了后半生平稳的高教生涯。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转瞬间垂垂老矣。回想当年考研拼搏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那是一段最充实、最美好、最难忘的人生经历。回顾那道靓丽的风景线,仿佛是无言之美。
1

1
作者简介:林骅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退休)
1
1
校友会办公室 编辑
2018年5月28日